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地表种类的城市化对城市区域的热力结构和局地环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MODIS地表覆盖资料,使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8日福州地区的一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地表利用变化对福州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福州城市区域局地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利用的城市化使得午后城市热岛现象更加明显而夜间热岛效应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表利用城市化后,中心城区的近地面风速减小,但城区与山区以及城区与海洋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明显加强,促进了山谷风和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同时地表加热效应增强,促进了垂直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higher atmospheric 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occurring in urban areas than in the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Mitigation of the UHI effects via the configuration of green spaces and sustainable design of urban environment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increasing concern under changing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green spac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LST) were explored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including percentage of landscape (PLAND), edge density (ED) and patch density (PD). An oasis city of Aksu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s used as a case study. The metrics were calculated by moving window method based on a green space map derived from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ry, and LST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Landsat TM thermal band. A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 measur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ST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 spa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the P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elicits LST dynamic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green space also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LST. Though, the highest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 measure was with the PLAND (0.71), it was found that the ED and PD combination is the most deterministic factors of LST than the unique effects of a single variable or the joint effects of PLAND and PD or PLAND and ED.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 measure estimations between LST and PLAND and ED, PLAND and PD and ED and PD were 0.7679, 0.7650 and 0.7832, respectively. A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factors PLAND, PD and ED explained much of the variance of LST with a 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 measure of 0.8694.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an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ST and street trees and vegetation,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under changing climate.  相似文献   
103.
基于 Landsat 8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初探--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 《东北测绘》2014,(2):123-128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以2013年的Landsat 8为研究数据,研究亮度温度反演和地表温度反演算法,通过ENVI/IDL软件编程实现,并且利用厦门市气象局实测温度验证地表反演结果的有效性。同时,还分析了当前厦门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以期为厦门市城市规划和建设旅行城市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确定海岛岸线,补充说明了海岛的界定方法,介绍了开展上海市无居民海岛地名普查的工作流程,并分析了上海市无居民海岛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05.
北京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伟东  尤焕苓  任国玉  杨萍  张本志 《气象》2014,40(7):844-851
利用2007—2010年北京123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的主城区、西部和北部区、东北区、东南区共分为4个区域的逐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实际地形和下垫面类型比较,自动站分类较为合理,避免了在区域划分方面的主观因素影响。主城区降水集中时段最为突出,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20—00时,且降水强度最强,降水量较大,降水小时数不多。西部和北部区降水集中出现在6月逐日18—20时、7月逐日23时至次日03时,降水小时数最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不大。东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00—08时和17—23时,降水小时数较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最大;东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的逐日02—04时,降水小时数少,降水强度较大,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6.
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往往同时存在;它们在空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中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强对流天气亦有重要的触发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突然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30 a来国内外关于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概述了城市化、城市热岛对海风环流的影响,海风对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以及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的耦合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待于研究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沿海城市地区空气污染动力学机制、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7.
选取昌吉站旧址1981—2013年(其中1981—2008年为迁站前昌吉站资料,2009—2013年为旧址作为区域站Y5522所采集资料)、新址2009—2013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旧站址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迁站前后,新址与旧址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新址较旧址略大。两站气温差冬季变化最为明显,夏季变化最小;平均相对湿度新址较旧址偏高,各季差值在冬季最小;平均风速较旧址偏大0.9 m/s,最多风向新址为西风及西南风,旧址为西风;从年平均值的连续性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连续性较差,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风速连续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刘公岛地热资源地质勘查,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切割深度大,破碎宽度大,有一定汇水区的局部地温异常区,具备形成地热的条件。刘公岛地热温泉属于温热水型低温地热资源,其水质属于锶型低温温水型矿水,适宜洗浴、理疗、保健,可与刘公岛旅游资源开发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09.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南京夏季城市热岛三维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南京夏季典型天气条件下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夏季高温晴天日平均热岛强度达1℃以上,夜间热岛强度稳定且强于白天,热岛分布具有方向性特征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对应较好。白天,城市大气混合层的发展速度和高度均大于郊区;夜间,由于城市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及下垫面的粗糙特性,致使城市低空始终存在着一个对流混合层,其高度至少有250 m。城市下垫面高热量储存和强湍流输送的共同作用形成边界层内热岛,热岛强度总体上随高度递减,影响高度在白天约900 m、夜间约300 m。  相似文献   
110.
将黄渤海海域概化为矩形海湾,山东半岛概化为垂直于海岸的巨型丁坝,形成一个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利用DELFT3D-FLOW计算模块在上述海湾中进行了M2分潮数值模拟,对其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考虑科氏力影响和巨型丁坝反射作用,坝前形成了明显的无潮点,但在等水深条件下并未形成辐射状潮流场,而叠加上倾斜海底地形后其得以形成;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位置受水深影响明显,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大,无潮点将向湾口和湾中轴线方向偏移,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则向湾口方向偏移。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中驻潮波系统形成机制和动力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